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看到辛瓦尔死前3天没吃任何东西,立即想到了杨靖宇
西班牙街头一幕!国王遭民众围攻
又一个特朗普时代!对美国、中国和世界的影响
今天,石狮这所小学向全市展示!
灯塔国的灯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没复习十本蓝色生死恋,医学生都不好意思生病
Original
上流工作室
网易上流
2022-12-04
普通人绝对不想进的地方,医院一定是其中一个,而对于医学生来说,让他们不想去医院的,除了生病,还得被迫加上一条——“我不想参加考试啊啊啊”。
当医学生身体抱恙,走进诊室大门面对办公桌后的医生,不小心脱口而出“老师好”这句话时,他就知道“完了”。
对于医学生们来说,还没开始正式看病就自爆身份,就意味着,
原来脱离了课堂看到老师,很有可能是要交挂号费的。
“医……老师好!”
“是你啊,哪里不舒服?”
“我拉肚子,额,腹泻伴发热一天了。”
“嗯,那你考虑是什么?”
“……急性肠炎?”
“还记得课上讲的治疗目的和用药吗?”
医学生表示: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医院有“熟人”的情况。
当然,直接遇到熟人毕竟是概率事件,更多的医学生在走进本校附属医院时,就注定了掉马甲的命运。
因为当学生医保卡被识别的那一刹那,医生的电脑桌面有可能就会直接弹出“该患者为临床医学生”的网页消息:
“是医学院的学生吧?”
“……是,临床大三的。”(这都看得出来?)
当医生笑着问出这句话时一半是看病,一半是“哦,原来是医学生啊,那顺带考察下”的问诊之旅就开始了。
此后,医生的语气可能会突然熟稔,带着彼此能互相理解的默契。
有时,会来一场课堂提问。
有时,不仅要被提问,还要被“抓壮丁”,被问:
“不然你这个病历自己写下?”
当医生们试图寓教于乐,询问“你看看,你这种情况想吃点啥?”时,明明是想引导医学生给开药,却问出了点餐的感觉。
但这一问一答,却让医学生的看病经历一下变成了考试现场。
后边如果有其他同学目睹惨状,学渣都得病中偷闲,回想下自己的症状学到了没有,不然就假装大一的吧。
但有些时候,不管医院是不是有“医学生弹窗”,一些孩子却在言谈间不经意暴露,然后就享受了医学生待遇。
有的人,不仅自己看了病,还荣幸成为“教具”,配合正在带学生上实习课的老师现场教学,被围观,被讲解,甚至被同学们轮番上手演练做个B超什么的。
有的人,带家长去看医院,而被自豪的家长曝光“我家孩子也学医呢”,结果是学医的孩子面对知识拷问,骨折的妈妈却陷入了沉思——“你们是不是忘了我还在痛啊!”
总之,和别人相比,医学生去医院,主线是看病,还要随时准备打副本,而开启副本的时间点,甚至还可能提前到请假。
“老师,我发烧想请假去医院。”
“把你的发热的鉴别诊断和处理说出来,我就准假。”
因为学长学姐们有太多这样的前车之鉴,自嘲“半桶水”阶段的医学生,在形容自己哪儿不舒服之前,都要打好腹稿,不敢用专业名词暴露身份,以免医生来一句——
“学医的吧,你哪个专业的?”
多年来,人们关于高中的学霸学医前VS学医后的认知,大多还停留在表面现象:
我变秃了,也变强了。
只有医学生们自己才知道,学医前后的自己,从内而外,精神到肉体,从品味到爱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,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医学生们发现——
妈妈,我再也不能愉快地看所谓的医疗剧了。
别人看剧:“啊好甜,我嗑到了!”
医学生看剧:“我是在玩《大家来找茬》吗?”
开场一个暴击,就是代表身份的白大褂。电视里的医生们奔跑着抢救生命时,那在风中猎猎飞扬的白色衣角,不仅美丽而且烘托出剧情的急迫与紧张。
那些堪比高定的韩式收腰白大褂,穿在帅哥美女的身上,反而比医院里下了夜班后油头黑眼圈的老师们穿起来更像卖家秀,整洁挺立充满了精英的气质。
△
论白大褂的欺骗性还得是韩剧
医学生们却会忍不住说:
“白大褂不是风衣,是避免里头衣服弄脏的医生制服啊!”
被吐槽了太多后,一些医疗剧终于有所收敛,但凡有符合实际的场景出现,就会收获“终于有医疗剧把白大褂扣子扣起来了”、“终于有医疗剧的医生不穿白大褂去食堂”的褒奖。
但总有更多在等待着刺激下一个追剧的医学生。
曾经有2012位医生参与“是否发现过医疗电视剧有错误”的调查,结果85.8%的医生表示在医疗剧里发现了bug。
如果给医疗剧中的bug们列一个“让医生难以忍受的桥段清单”,那么女医护在医院里披头散发、徒手掰安瓿瓶、带着无菌手套又伸手推眼镜等等,这类无菌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是医学生们吐槽的重灾区。
而影视作品为了追求“好看”的视觉效果,硬生生把“错误操作”在屏幕上变成“常规操作”并荼毒无数观众,就不仅让医学生们上学后发出“怎么会这样”的惊呼,甚至还被写成了论文。
研究者看了31部、多达836集的医疗剧后,揭示了医疗剧中 CPR(心肺复苏) 的特点:
大多数 CPR 都做得不准确,可治疗效果却比现实中好得多。
医疗剧里永远不会缺席的不止有CPR,还有电击除颤,在心电图呈一条直线,急救医生剪开病人的衣服、拿除颤仪、操作前一句“clear”这一套行云流水的镜头后,
被画面强调的还有病人被电击后蹦得老高的身体。
然而实际上此时应该施以按压,而且除颤时病人身体并不会随之反复弹起又落下。
而在影视剧里发现一些完全置医学常识于不顾的错误时,被雷得外焦里嫩的医学生们,已经无法用“送分题都不会做”来形容那种感觉。
某部国产医疗剧里,主任医师的一句“快,10克速尿!抽200CC的血送化验室!”就成了医疗界观影人士群体经久不衰的经典台词。
200毫升血能装两塑料袋!那不是送检,是献血。而临床只要用20毫克到80毫克的速尿药剂,你一下用了10克,
难道患者的正常状态是脱水后的木乃伊吗?
单纯的医学生看医疗剧可能只是充实了错题库,但对人生规划十分清晰的人,却看到了剧里的另一个bug——
剧里的医生们太年轻了吧!不到30岁的主治医师、主任医师???
对比下自己,快30岁才博士毕业后的医学生不禁流下纵横的老泪。
作为越老越吃香的行业,医学生们这辈子就和学海无涯深度绑定了。
临床医学本科5年,研究生3年,如果继续进修博士,还要3年。一位医学生想要进入三甲医院,一般要有博士的学位,这意味着很多人要一直读到28、29岁才能正式拿下一个编制。
其它专业的精英们三十而立,已经在本行业做出了一定的成绩,履历精彩。而医学生的三十而立,可能才刚刚正式进入职场。
从医学生——医士——住院医——主治医师——副主任医师——主任医师,医学生打怪升级之路上的每一步进阶,都要耗费不少时间与精力。
毕业生们经过3年轮转规培,先取得《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》,才有资格继续考下笔试通过率30%左右的《医师资格证》,证明自己具有独立从事医疗活动的技术和能力。
医生们的新手身份“住院医”,无疑是医生们升任主治医生前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,作为医院食物链的底层,顾名思义开启了吃住都在医院24小时on call的社畜plus生涯。
在病房连轴转地工作,肉体的疲劳可能倒是其次,住院医面对的考验,是从大体老师、假人模型到活生生的病人。昨日的医学生,今日的住院医,为了帮他们尽快适应这转变,上级医生们还会愉快伸出援手。
查房时、病例讨论时,住院医就是前辈老师们提问的焦点,最怕的不是一问三不知,
而是问题都回答了,却不知道“错了错在哪儿”、“对了怎么对的”。
而很多本科生毕业后,这样的住院医生涯一过就是5年。
而升了主治医生后,面对的“拷问”也只多不少。别人春节回家,亲戚朋友的经典三连问是:在哪儿工作呀?工资多少呀?有对象了没有呀?
而医生越做越厉害,回老家过年,就等同于下乡义诊。
在网络问诊平台,则可能成为在校医学生的编外教师,在线真人辅导。
而比医学生看病更可怕的事情是,你做了医生后,老师来看病。
华西医院的官博曾说过一个故事:一位退休老专家来院就诊,不少大拿都“不敢”给昔日的老师查体、写病历,此时站出了一位年轻人,后续是老专家把年轻医生写的病历批改了一遍,然后要年轻人再改一遍……
在校医学生回答不上医生的提问,那可能是还“没学到”,但当了医生后,给老师看病,依然要面对经验的碾压……可能这就是医学生学无止境的命运。
医学生们努力学习的目标,或许不仅在于实现儿时的梦想,还在于希望无论什么时候,碰到的是学生还是老师,都能不慌不忙,专业应对。
作者 | 持墨
编辑 | 豌豆
// END
大家好,这里是「网易上流」。
我们向上奋斗,我们向上漂流。
专注研究青年文化,揭秘你不了解的城市特色。
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名片关注「网易上流」: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